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爱淘啦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百年孤独读后感-贾平凹×傅小平:难以置信,我从未读过“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贾平凹×傅小平:难以置信,我从未读过“百年孤独”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2 22:05:11
阅读:

贾平凹作为一位深具本土意义的作家,近年来以稳定的节奏出版了新作品,但从“带灯”“老生”到年初的“极花”,并没有让期待的读者失望。 但是,他的作品因为“和现代生活的节奏形成大的对比很慢”,也让一些读者感到“读不懂”,他说“看到有人马上翻书,我为作家所爱”。

通过这次他和媒体傅小平的对话,我们也许能够更加了解贾平想在小说之外对读者说的话。

这个社会需要灵魂来找到自己的家

傅小平:“民间写真史”,小说家毕竟不是写历史而是写小说。 或者,他只是以小说的形式“写”历史。 小说写历史当然不是戏言也不是胡说八道,而是写文学的、有趣的或者必要的、合理的、虚构的历史。 所以,当文学写入历史时,请自问历史是如何归于这个文学的。这到底是如何归化的呢

贾平凹:如果现在写小说,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谁能摆脱这一百年的历史呢?

“十七年文学”是在“文革”之后写的,进入新世纪也要写的,各有各的写法,时间推迟了,读者读这些小说,无论夸奖还是批评应该相信谁,这百年文学都是历史,也是我们的经验和命运。 因为要把它写成小说,还是像《红楼梦》那样写“大荒”比较好,但遗憾的是还没有达到曹雪芹那样的才能。

但是,心中的憧憬是必须的,当我们面对这一百年的历史,我们勇敢诚实,写作的时候,必须忘记这就是历史。 我很欣赏陈思和和李敬泽的意见。 因为他们是评论家所以可以概括,我只是感觉,这种感觉不能说清楚。

傅小平:和“史”的次元对比,你在后面写的“写小说干什么都说正义的话”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 正因为你要通过老生活说“正义的话”,他才会说“要诚实地表现过去的国情、世情、民情。

但是,我总是觉得歌手要表现的不是历史的“实际存在”,而是历史的荒诞和虚无。 同时,小说通过解开历史意义,悬念,小说讲述的故事超越了历史的界限,得到了和某种老生一样的“老生”的意思。 如果这种理解成立,“老生”就足以动摇灵魂。

贾平凹:一位电影摄影师告诉我,有的摄影师在拍摄时证明了照片的存在,也有的摄影师在拍摄时尽量隐藏自己。 我喜欢后者,这样的故事表达我觉得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天地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故事。

近几十年来,受西方理论的影响,电影强调摄影师的存在,使电影更加强烈、更加刺激、更加适应年轻观众,但摄影师坚持隐藏这种方式,使作品更加长久、跨时代转变这些观念,我认为这不是时尚。 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想法。 说不定我也只好那么做了。

傅小平:以我的心情,“老生”写了四个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写了各种人物的苦难历史。 你写苦难,这么冷静,能写喜剧的意思,能写残酷的幽默感,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聪明的。

当然,你对自己经历的痛苦总是很敏感,并且知道这些痛苦在一些话语中,它在你心中烙下了烙印。 所以,给人一种如何理解你写苦难深入骨髓,冷静超然的矛盾状态的感觉

贾平凹:在现实生活中,有道理的声音不高,武术高手不发声,却嚷嚷着,恫吓其实是胆小而恐怖。 人们常说举重轻的话,轻的话就会形成边界,是艺术。

傅小平:把你近年来的一些小说比较一下,我有一种矛盾的感觉。 总的来说,在小说杂志《写历史》中,你所写的记述者,例如引用者、狗苔藓、唱歌者等,不是畸形者,而是奇人,或者是那样的奇人,他们是不明的狂乱,或者是其由来超然的《写现在》中,你所写的记述者 灯光等也是独特的,但并非不可思议的人物,他们虽然有出人头地的心,但毕竟是出生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在矛盾中被撕裂、挣扎着。 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矛盾?

贾平凹: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同,但总体上强调了品种、招魂和家庭。 这个时代形成了我们这样的品种,文学也是如此,这个社会需要集中精神,才能找到自己的家。

面对真相需要勇气和能力

傅小平:你使用魔法笔法,有很多神奇的描写,可能会受到拉丁美洲魔法的现实主义,特别是“百年孤独”的深度影响。 但是你只是根据经验的真相,写下了感觉的真相,我想那是缺少了很多作家。 由于拘泥于现实,作家们的感觉瘫痪,不太尊重感觉。 所谓现实主义,倒不如说是虚伪的现实。

贾平凹:如果你说你没读过《百年孤独》,那就难以置信了。 信不信由你,我真的没读过。 但是周围的人都在读书。 我听了他们的话,大致明白了。 之前也说过,“老生”中的所谓心灵描写,在写作的时候觉得不是心灵的,但是我小时候经历和听取村庄的事情,认识了很多乡下的“神人”,所以在写歌手这个特别的人物时,自然地使用了这些资料。 我写这些东西,不是故意的,是故意的。

傅小平:根据我的感觉,你是一个有强烈身体感的作家,你很重视写自己的直觉和经验,但也很重视自然和真实的经验,必然不会走向现实的自然主义极端。 依我看,与只是体味自己经验的文章不同,你的优点在于你有超越经验的维度,或者通过经验的表层,跨越民族的边界,到达了人类共同的所谓现代性的追求。 那么,如何在经验与经验之间保持平衡?

贾平凹:荣格说,文学基本上是表现集体无意识,是寻找原始的形象。 另一方面,文学是记忆性的,生活有关系,文学在讲述其记忆时,表现生活―记忆性的生活。 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构成了人的一切存在形式,在天造人这一点上,这些东西是正常的,但人不是创造者,人是活生生的生物,写小说需要创造者的眼睛和活生生的生物的眼睛,可以观察人的独特性。 现在写小说时,我总是强调三点。 一是现代性,二是传统性,三是民间性。 没有现代性是不行的,但民间性丰富地推进着传统性。

傅小平:即使是极端的评论,也不会太批判你的话的“问题”。 当然,你的风格化语言,不同的小说也有微妙的变化。 和“有灯光”相比,“老生”描写得少,表现多了,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你的语言都有繁荣的诗性。 关于翻译问题,你的文字很难翻译。 不仅有陈思和先生那样的风土特色,也许有这样的文学诗性。 谈谈你对语言及其翻译的看法。

贾平凹:关于语言,我认为首先与身体有关。 一个人的呼吸怎么样?。 你的语言怎么样? 我理解的小说是短语,故事中有政府机关口、撒娇口、骂声口、哭声口,还有合唱口,小说是正常与人交谈的语调。 其次,语言应该有感情,在写作的人或物的特定环境下表达感情是一种好的语言。

不仅关系到身体和感情,还关系到人的物品局,每个器物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另外,能说闲话,不管闲话是否正确,都是在对方理解你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你像敲钟一样“叮当”地敲钟,接着是“嗡嗡”的韵音、韵音就是闲话。 有什么节奏和间隙,发散气息和味道等等。

至于翻译,这一点我不明白。 越注重文体,越注重语言,其言外之意就越多,如果不能翻译言外之空白的东西,就会失去这样作品的许多魅力。

傅小平:关于我的印象,在这些现代作家中,你是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 但是你有新作品的话,会有很多相关的评论。 这些评论也总是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 评价经常是非常高的评价。批评“尖锐”的批评也一味地说“尖锐”。

不管是什么样的评价,都会给人远离作品本身的印象,为了保护自己的立场,有象征性的批判。 你对批评似乎没有什么肯定的反应,但我认为你应该很关心。 我想听听,在你眼里,是怎样合理健全的批评呢? 或者,你对批评有什么期待?

贾平凹:我很关注,但我不配。 首先,我把这些评论作为评论家的创作来看,无论是对我的好评还是坏评论,先看看自己的见解和文采,如果文章本身很好,我就说好。 其次,我的评论肯定可以鼓励我的创作,批评的当然是我也分析的:我要学习的是,他不好好阅读,或者有偏执的成见,这点我是不同的。

作家写的东西其实是无辜的,混沌的,什么都想知道就不需要创作。 为了不想男女的社会经验长的话就结婚,结婚很混乱。 相比之下,创作又感性又混乱,他能领悟,但不会说。 这时评论家点击一下,他立刻意识到了。

傅小平:“老生”之后,你写道:“如果能面对真实,我们是真诚的,我们是真实的”。 真是感慨万千。 我怀疑的是,作家如何才能面对真相,在多么丰富多产的文章中,在获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为此不疲倦地在真相中生活,从真相的生活中产生不断写出的原动力呢?

贾平凹:面对真相需要勇气和能力。 现在的生活太复杂了,要有自己的想法。 实现这一点,你会变得诚实。 对我来说,写作是农民种植作物,种植作物收获的,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所有作物都诚实地考虑种子问题、施肥问题、天气问题,希望这种材料比以前的材料丰收。

境生于心,你有什么样的心,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

傅小平:你有一本特别的书《贾平凹作品:序言和后文》。 特别是把前文和后文作为厚重的书籍,在中国不说,在世界文坛也很少见。 我把这些前言和后言并排阅读,能清楚感受到你对时间的敏感。

你似乎特别关注几个节点。 就像你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一样,“年年岁花相似,年年岁人不一样”。你也在写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忌日。 同时,你的小说的写作也是时间序列,在写上一部小说的时候,你觉得接触到下一部小说的轮廓了吗? 为什么你对时间敏感,时间对写小说意味着什么?

贾平凹:时间是最伟大的,最恐怖的,它成为一个任何过程,在过程中充满了每个人的生命。 春天万物来临是一种形态,夏天万物来临是一种形态,秋冬万物来临是另一种形态。 一块石头在古庙里有神,千年树也会振作起来。 很多问题,10年前不能理解,10年后自然地理解了。 写作是敏感的人的活动,写的书也被敏感的人们阅读。

傅小平:依我看,你这些小说背后隐藏着你写的地理杂志。 把这些笔记连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到你写的场景的转换。 有趣的是,你把这样的文章的状态命名为“避难文章”,和一些作家的“在家文章”相当不同。

如何理解你所说的“亡命写作”,这个“亡命”与你写的乡土、小说以外的你构成了怎样的关系呢? 你说你的“流亡”毕竟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贾平凹:我天生害羞,不想去豪华热闹的地方。 因为全身都不舒服。

我经常认为星星是夜晚的。 但是,我喜欢去乡下,因为来自乡下,所以可能会觉得那里有出生的喜悦。 为了了解这个年代,我每年都去北京、上海、广州好几次,感受到中国最先进的时尚生活,并且有时间,也频繁去西北贫困的乡村。 只有抓住两端,才能清楚地了解现在的中国! 当然,这样的奔跑是了解社会的需求,是心灵的需求,也是写作的需求。

傅小平:从你的记忆中也能感受到你虽然离开了故乡,但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故乡。 并且,很多作家都是在乡下长大的,但他们到了城里后,经常在街上和故乡的人写事,有时回到故乡,他也在街上写乡下,这样的街道和乡下的距离,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你的文章不同,你好像只能远离城市的喧嚣写故乡,只能在乡村的气氛中写好乡村。 有趣的是,就像写街道的“废都”一样,你也隐居在乡下写。 为什么是这样?

贾平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写作习惯吧。 其实我也不是必须回乡下去写乡下。 我从乡下到城市,如果我一直在乡下的话,可能就不会写乡下了。 我去城市几十年后,反而更清楚地看到了乡村,我觉得写乡村也更有感情。 我的执笔基地是一个故乡,两个是西安,从西安的立场了解故乡,从故乡的立场观察中国。

傅小平:我觉得在乡下写乡村可以写下当时的感觉。 读了你的小说,记住了,能够读到那浓厚的生活感和烟花,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你的笔记。 但是,我也读过。 批判者对你的散文被写的时候抱有疑问。 比如,你的长篇散文《定西笔记》,他们认为你就像游客一样,张承志无法将自己的灵魂深入其中,就像他写西海固一样。 这样的批评,应该认为你在那里,但心不在那里。

贾平凹:也许这是因为写法不同。 既有极端说的写法,也有语言之外的写法。 现在的时代,人们总是习惯尖锐的文字。 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有什么样的身体状况? 境生于心,你有什么样的心,就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

傅小平:其实你的小说就像你之前说的那样,长期坚持两个阵地,一个是商州,一个是西安,从西安的角度看商州,从商州的角度看西安,然后从这两个角度看中国。 你的随笔,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写人,无论是记住游戏,都比小说的物理时空要大得多,要宽广得多。

如果说小说重要,散文就偏向发散。 小说在很小的时候,收容了很多人事散文总是在很大的时空中,把焦点放在小事上。 这么说散文的文章,散文的“零散不零散”有不同的理解吗?

贾平凹:我没想那么多。 我写这些后记时,没注意到写散文,只是有感情,随便写很多字。

傅小平:无论是你的后记还是散文,读起来都是大象看不见的混沌感觉,换句话说,从远处看混沌,从近处看清楚,但是很难找到正确的点,有一个整体的感想,那也许是因为你用了散点透视,让人吃惊的是,能感受到的是远近、大

散文看起来什么都会写,但我想知道你有什么样的取舍

贾平凹:这又难以回答。 不是取舍吗,那是一种感觉吧。 有什么想说的就多写,什么也不说就不干。

散文不能表现出比小说更丰富更复杂的东西

傅小平:读读你的后记,读散文,我思考维特根斯坦的话——看眼前的东西有多难啊。 读到你写的很多人都像什么,我感慨万分。 许多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概念,是象征,或者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所谓深度,你看到事物的表面,并且正确地描绘出这个表面,但这个表面是我们最忽视的,我认为即使是意思或深度,也是隐藏在这个表面的意思或深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散文,首先要有一颗“人生如初见”的心,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之后,如何保持这颗心?

贾平凹:你的话很好,世上的许多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 古人可能被外国哲学家们说过。 年轻的时候有热情,发挥才能,上了年纪,工作变多了是日常的事情。 背着剑的是武士,威势过街,也许人人都敬慕,但是拿着一根狗棒也许更厉害的名人。 写作文常用成句,成句归结为现象,写文章是把成句还原为现象。

傅小平:写散文,一定会读很多散文。 对于读散文,我认同谢有顺的说法。 他问过我们什么时候会成为纯粹的读者。 他还说,现代散文界真的“批评家”太多,“读者”太少,“说明”散文的人多,读散文的人少。 当然,他的“读”有另一层意思。 我宁可作为散文家读散文,怎么读,怎么读?

贾平凹:读散文首先是鉴赏啊。 作为我这样的散文,读完好的散文后,我想我再读两三遍,写不了这篇文章。 这个内容怎么写? 而且,我必须找到那个好的地方。 心有先入之见,嫉妒,有先入之见,有先入之见,比如,看见人穿好衣服,就会打开衣领间看有无虱子,看不到衣服的好处。 据说高级干部的饮食很注重营养,维生素c和b之类的很多

脂肪和卡路里很少呢。 那顿饭有什么味道?

傅小平:多年前,我写过《弘扬《大散文》。 提倡散文要写在广泛、题材广泛的范围内。 根据当今散文的现状,你当时的期待,尤其是不同领域的人写的散文,可以说是表现出来的。 但是,我感到怀疑。 具备这两个条件,散文会“大”吗? 虽然不是专业散文家写的那样大的文章,但是为什么读不懂“大”的气象呢

我觉得问题果然出现在文章的细节上。 例如,读你的散文,包括你的口语妙趣,动词的运用,一些比喻的转用,常给人一种开放感,似乎突然打开了文章的结构,不要说它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 多年过去了,对散文的“小”和“大”有新的解释吗?

贾平凹:当年提出“大散文”是有目的的,现在情况已经好转了。 但是,任何倡导都只是风气,风气的彻底变化,要支撑好的作品、新的作品,好的作品、新的作品都要逐渐产生。

傅小平:对于我自己的读书习惯,我喜欢读作家的前言、后记、后记、读后感等文字,这些文字比评论家所写的评论,往往比专业的评论更能传达出细致的理解,因此跨越国界、错综复杂的经验对于文章和评论的重要性。

在《陕西散文》的开头,散文可以验证作家的实力,写散文不一定总是写小说,但我确信写小说的散文也写得很好。 我觉得事实和你说的一样,你没想到为什么会这样吗? 小说家写散文给散文带来了什么新的质量,又是什么意思影响了散文书的形象?

贾平凹:与小说相比,散文更丰富、更复杂。 其容量和篇幅小,特别是抒情散文,长期写的话,思维容易变窄,还能表现出多少爱情?

没写那么多,又得写,越来越成了创作、矫正、无病呻吟声。 我看了很多画家,觉得他们也不会画画,是个专业画家,每天必须画画,只能玩技法。 所以,经常写作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切艺术来自实用,不实用的是艺术

傅小平:有一个问题。 我一直很困惑。 散文的真相是什么?散文说是真实的,那散文怎么写才是真实的? 如果写得不好,即使你写了真话,也可能会对人感到谎言。 反过来说,如果写得好,即使不是这样,读过的感觉也是真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写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 之后,我又读到散文可以大胆架空,而且他相信很多作家已经这样做了,只是不想承认。

他的意见当然可以争论,散文确实即使拒绝虚构,也不一定会拒绝想象。

比如说,你写场景的文字,给人一种错觉,不是观察它,而是他们自己活着说话,有种魔法般的感觉,很不可思议。 我觉得这是一个古怪的想象,但是我该如何理解散文中的这种想象呢?

贾平凹:我不太在意散文,要以事实观点为照片。 什么是真相? 文章写不出真相。 一切艺术都是实用的,把实用化为不实用的就是艺术。 想象是真的。 实用性变得不实用靠想象。

傅小平:很多人发现你的散文中有庄禅佛学的意义,越到晚上意义就越深刻。 事实上,你对此深有自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和佛教有相似之处。 说佛教是心灵科学,散文应该是心灵文章。

当然,你写这样的文章的倾向因人而异。 有人说这是你天地贯通后的大气象,也有人说那是你颓废的人生观的反映。 你写得很高排虚空。

我再想一个问题,你的文章不能珍贵地融合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学的本质,但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同时写出现代意识? 在这方面,写小说时要多做宝贵的探索,写散文时要如何写散文的现代意识?

贾平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理解现代意识的方法。 许多人把西方观点作为现代意识的尺度。 那么,还是用美术来说吧。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发散是主要的创作动力,现代主义绘画是后现代主义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主要源泉。

中国是人格理想的构建,也是积累性、集体性的人格理想的构建,它不仅完善自我,而且在构建这个集体性、积累性理想的过程中构建个体的自我。

现代意识实际上是人类意识,如果能够思考许多人追求什么,追求什么,就能突破政治、阶级、民族的界限,你能够关注人类自身,感受到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中西走的道路确实不同,但是最后的界限是一样的。

傅小平:“老生”之后回来,我很喜欢你的话。 “写小说不也是在说正义的话吗?” 以这个类比,我想写散文也是在谈论自己的事情吧。就来谈谈你的身体吧。 用散文写,有什么新的探索?

贾平凹:小说可能是给别人编故事,散文是写给自己的,怎么对待自己就是写散文。

(因篇幅问题有删改,完整版见书)

本文选自“四分之三的沉默”

——现代文学对话录

作者:傅小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6-8-1

杨炼说:“他像个灵巧的心灵侦探,运用对话这种独特的文体,追踪、追踪、考察、澄清现代中国文学的人们。”

作者采访的形式收集了日本当代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 例如在英美文坛大放异彩的中国作家哈金,刚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先锋派小说家苏童、毕飞宇、美学师戈尔特、胧派诗人杨炼、欧阳川……他们作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解读自己的作品,从这部作品进入这个时代和社会,讲述理想的人生,讲述艺术,讲述文学创作。 作者以他自己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想法向他们提问。 采访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诚实、自由、热情,都能让读者窥见这些作家丰富的心灵世界。

作者介绍

傅小平,1978年出生,祖籍浙江磐田安,现居上海。 写了小说、评论、随笔,进行了会话采访,业馀人士开了专栏。 媒体工作了十年,获得了一些新闻类、文学类奖项。

点击原文的链接,可以购买“四分之三的沉默:现代文学访问记录”

    爱淘啦励志网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