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爱淘啦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中流砥柱造句-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造句-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的中流砥柱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10 17:16:41
阅读:

今年是毛泽东发表《关于持久战》八十周年。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国土日益沦陷,人民陷入涂炭之苦。 面对日军疯狂的侵略,民众感到不安。 日军占领南京时,“亡国论”曾经非常热闹。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正确的抗战方针指导下,人人都能一心一意地凝聚共识,坚持抗战,取得胜利吗? 以“关于持久战”的发表和传播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及时准确研究判断战争形势,明确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途径,批判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引导和塑造有利于抗战的舆论,以取得最大团结、坚决抗战的决心,指导全国抗战,最终伟大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看似没有硝烟的抗日舆论战中“在最重要的时刻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的岳谦厚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得出了答案。

持“批判性武器”进行舆论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时的抗战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舆论战具有怎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岳谦厚: 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以武力夺取中国东北三省,加剧了中日民族的矛盾。 中日之间冲突的激烈,不仅表现在前线的士兵保卫国土,还表现在与日军的决死斗争中。 如何搞好抗日舆论战,关系到抗日士气,关系到国家政治军事和民族利益。

思想动员是革命行动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舆论宣传,特别是报纸的作用,毛泽东的话,善于处理报纸不仅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具有“原则意义”,目的是通过处理报纸来称霸舆论,通过“批判性武器”来把握大众。 在最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出版报纸进行社会动员。 例如,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物质极为匮乏,边区一级机构支出的30%用于《抗战日报》公司的事务报告经费。

中国共产党是在组织宣传中长期的革命政党。 随着日本扩大侵略,社会各界爱国者纷纷采取行动,表明对民族危机的关注越来越高。 当时,代表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反应迟缓,还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掩盖了“抗日侮辱”的无力,从而掩盖了强烈民众的抗日诉求。 中国共产党的反应是相反的。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了《对日作战宣言》,首次公开表明了对侵略日本的决心和立场,通过抗日宣传活动得到民众的赞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后,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 在这样的新环境下,要搞好抗日舆论战。 其一,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战争应该转变为形式上集中全民族人力物力财力的“总体战”。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即“全力以赴,争取抗战胜利”。 如果抗日舆论战不顺利,很难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投入抗日救国战争。

其次,近代报纸的出现和其他报道媒体的发展,不仅为国民提供了认识国家和社会的窗口,报纸等媒体主办者也通过这个窗口确立了自己立场、态度、价值观的出路。 实际上,当时的国共两党通过自己创立的报纸等媒体增加了势头。 另外,日假支持汉奸创立的亲日新闻,为其侵略行为辩护。 胡恩溥、白耀桓通过其《国权报》《振报》亲日发言迷惑人心。 在这种形势下,不论战,其发言必然形成媚日舆论,欺骗不明真相的民众,麻痹民众的抗日意志,最终危害到抗日救国大业。

其三,尽管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其内部仍存在国共矛盾。 实际上,抗战期间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大小“反共摩擦”不计其数。 但是,由于国共双方共存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仅凭武力反击是不可避免地加剧两者之间的内需。 更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的风险。 通过开始舆论战争,向民众介绍一定程度的真相,在引起摩擦的一方造成强烈的舆论压力,避免纷争的升级,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的最后胜利。

其四,抗战爆发后,日本在军事方面占据优势,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尽管大部分力量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大规模战役,但总体上依然失去了士兵,大量国土沦陷。 国内出现了“亡国论”等不利于抗战的论调,有必要通过舆论战争打击“亡国”的发言,塑造必胜信念,提高民众的抗日信仰。

宣传抗日理念指明胜利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动舆论动员的效果如何,积累了什么宝贵的经验

岳谦厚:舆论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引导和动员舆论,动员舆论动员所需的人才、物资、财力资源。

以中国共产党晋西区党委( 1942年8月以后改称中国共产党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纸《抗战日报》为例,舆论动员的内容大致分为: (1)介绍战争状况;(2)介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3)介绍国际形势的动态;(4)报道根据地建设的成果和出现的先进人物;(5)日军的暴行和敌占领区的民众 关于战争形势的宣传集中于八路军在对日作战中取得的胜利,从而激励根据地军民士气的根据地建设成果和对各种英雄模范的宣传,通过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根据地发展前景的日军暴行和敌占领区民众悲惨遭遇和根据地民众生活的比较报道,对共产党的民众 中国共产党党报默默地向民众宣传自己的抗日理念,发挥着领导根据地舆论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了搞好舆论宣传战,发行了广播局和报纸杂志,积极鼓励国际友人和国内进步人士参观和采访根据地。 1940年12月在延安设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主要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重要文件、《解放日报》重要社论、国内外时事新闻、革命故事和抗日曲等的新闻方面创立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抗战日报》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报纸在中国共产党各抗日根据地发行,在国统区发行。 比如《新华日报》重庆版。 此外,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方面合作,创立了以郭沫若为社长的《救亡日报》等。 这种东西打破了国民党操纵舆论、欺骗宣传压制民众思想的企图,震耳欲聋地向民众发出了自己的抗战声音,扩大了全国性的影响。

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领导舆论战的历史经验来看,首先要确立党对报道媒体的绝对领导。 其次,舆论和军事并存,通过舆论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瓦解敌军的意志,争取民心。 再次,要充分利用舆论战的各种媒体,相互密切合作。 中国共产党发行的报纸在国统区受到报纸检查的制约,在陷落区受到日假的取缔,延安的广播局可以用电波向民众发出声音。 此外,舆论战的论点必须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只有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舆论才能被民众接受和赞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表积极影响的抗战发言是什么?

岳谦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期间发表了多篇论述抗战的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未来”、“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论持久战”、“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论两个中国的命运”、“论联合政府”等。 涵盖了抗日战争战略、民众动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方针和战后中国社会方向等各个方面。 其中,对中日战争方向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持久战》,正确分析了中日力量的比较和优缺点,揭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途径。 通过密切对比中日双方,毛泽东强有力地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观念,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通过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使已经发展起来的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中国人民坚持持续作战,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击三个阶段,最终对日本占领的堡垒和根据地进行最后致命的攻击,可以将日本侵略军驱逐出中国。 不可否认,“关于持久战”在提高当时军事败北环境下的国民士气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其后的抗日战争方向来看,这一论述所具有的科学预见性也得到了证明。

凝聚抗日共识引领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各方面的力量对抗战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形成复杂的舆论态势,其中有消极或负面的舆论气氛。 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这些否定舆论的? 你主张什么样的抗战舆论方向?

岳谦厚:这种否定的舆论气氛当时相当浓厚。 首先是抗战初期对战争前景绝望而产生的避难和亡国的失败主义论调。 “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内部还有合计、妥协广阔的市场。 有人认为中日国力差距过大,不要轻易启发战争方面,主张通过让步和谈判平息事件。 淞沪战役发生后,联合国布鲁塞尔会议对日本没有给予有力的制裁,战局情况日益恶化,蒋介石也想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曼调停中日战争。 武汉、广州沦陷后,对外援助几乎中断,国际形势仍处于绥靖主义阴云之下,消极的“亡国论”非常热闹。 再加上日本对国民政府的引导,引起了汪精卫集团的公然敌人,对抗战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在这种气氛下,一些动摇分子寄身于日本成为汉奸,一定数量的国民党军队向敌人投降,中国的抗战遭遇了更大的挫折。 针对亡国谬论,鲜明地树立坚持抗日的旗帜,指出抗战胜利的方向,驳倒失败主义的论调,是中国共产党和“亡国论”争论的主要立场。

其次,抗战进入持有阶段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势力扩大,军事攻击中国共产党,舆论谴责“不游泳反击”。 从事实看,这些发言不值得驳倒。 如果中国共产党真的“不游泳打”,如何赢得民众的支持,抵制日伪军残酷扫荡,建立了数量多、面积广的抗日根据地? 怎样才能把军队发展到近百万人? 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创立的《新华日报》及时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成绩,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向各国统一地区人民公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实际情况,并回应了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中伤。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共军事冲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仍然重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皖南事件”后,国民党当局封锁了真相,新四军不听中央号令,将其视为“叛军”。 中国共产党在查明真相的同时,还从重庆《新华日报》上刊载了周恩来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明了国民党同室操戈对破坏抗战的不满,暗示国共还在“同室”,应该有兄弟在墙上,受到外国的侮辱,得到了国内民众和国际朋友的同情和支持。

太平洋战争再次爆发后,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相对缓和,国民党对日作战的积极性下降,出现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对这种态度常常批判国民政府的反战防止政策,以国共之间的“文斗”代替双方可能的“武斗”。 1943年共产国际因故解散后,蒋介石有机会掀起第三次反共热潮的,有些御用团体在喊解散中国共产党。 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发表“问国民党”一文,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三次反共热潮中取得舆论战的成功例子。即使国民党的反共阴谋被暴露,用蒋介石武力解决共产党问题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折,还反击了一些御用团体“解散”的狂言。 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攻势巧妙地解决了国共间的内战危机,长期巩固了国共合作的抗战大局,避免了在国共间的武装冲突中削弱抗日力量。

强烈的舆论宣传激发抗日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主导的舆论战和政治动员,为抗战的伟大胜利发挥作用?

岳谦厚:首先,中国共产党舆论战提高了自己抗战中的政治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打击国内亲日势力,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措施,把自己作为中国抗战的最后支柱,大大提高了自己在中国抗战中的政治指导地位,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第二,中国共产党舆论战避免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国民党的舆论斗争时,采取双手战略,一方面强烈暴露于国民党的不实宣传,一方面重视抗战大局,呼吁维持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继续抗日。 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诚意往往形成民意,可以赢得民意。 这给两党想破坏合作的一方造成强烈的舆论压力,害怕对方破坏抗战的民意的谴责,避免纠纷的升级。

再次,中国共产党舆论战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精神。 中日国力差距很大,这直接体现在双方军事力量的比较中。 从正面战场来看,在中日两军的直接交战中,日军处于攻势,中国军处于守势,战绩很少。 中国共产党以游击战、体育战为主,以这场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往往是可以报道的英雄人物和胜利的战例用来激发人们的士气,激发人们的抗日精神。

最后,中国共产党舆论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动员活动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动员手法离不开舆论宣传。 例如“双减交”政策的动员宣传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如果没有强调扩充生产军备工作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支援入伍的舆论氛围,同样很难唤起民众的热情。 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与舆论宣传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成就,本身就是强烈的现实舆论。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各种舆论设置和各阶层人民的救国意识相结合,在民族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通过强烈的舆论宣传显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忍耐和意志坚强,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原题: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岳谦厚: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的中流砥柱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声明:本文的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络的微信号公共编号cssn_cn,欢迎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爱淘啦励志网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