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葫芦画瓢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ào hú lú huà piáo
基本解释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照葫芦画瓢的典故
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照葫芦画瓢)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忧喜交集 |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
靡所底止 | 《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
自己人 | 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
胸有成竹 |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临危受命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叫化子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没衣服,比要饭的叫化子总强点,就算那间厨房旁边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
群龙无首 | 《周易 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
半路出家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
进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