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基本解释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置之死地的典故
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故意置之死地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置之死地)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月明千里 | 南朝 宋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大名鼎鼎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
满山遍野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
一干二净 | 清 李汝珍《镜花缘》:“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
喔咿儒睨 | 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
止于至善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有权有势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从来有权有势的,多不得善终,都是如此。” |
困而不学 |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倦鸟知还 | 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今是昨非 | 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